当前位置:新海贝首页 > 新闻中心

售价两三万的德国钢琴不存在

作者: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5-10-27 14:18:49


维护钢琴的凯沫林


文 | 张蕾


去年德意志联邦钢琴制造协会(BVK)向外界公布“中国假冒德国钢琴品牌”名单以来,已经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在此期间,由此引发的“德国钢琴造假事件”持续发酵,闹得沸沸扬扬,时至今日争论仍未平息。抛开争论不说,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德国钢琴正是以其优良的品质傲立全球,成为钢琴制造世界最高水平的标杆,因此,大家才会去争相“仿造”德国钢琴。
  
德国钢琴究竟好在哪里?德国钢琴的制造水平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了世界的巅峰?德国的钢琴制造产业又经历了怎样的兴衰起落?今年4月中下旬,德国钢琴建造师协会(BDK)常务理事、德国戈特里安-史坦威(GROTRIAN-STEINWEG)公司总设计师布尔卡特·凯沫林来中国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技术服务工作。在北京,利用其工作间歇,本报记者和他聊起了有关德国钢琴的这些话题。

凯沫林是谁?

提起凯沫林这个姓氏,人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2012年去世的德国钢琴教育大师卡尔-海因茨·凯沫林。这位德国钢琴教育的泰斗级人物被公认为是当代德国乃至全世界最杰出的钢琴教育家之一,而他的名字让中国人熟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两位中国学生:杜泰航和沈文裕。
  
1960年,30岁的凯沫林翻越柏林墙逃亡到西德,当时的他身无分文,穷困潦倒,在其最困难的时候,戈特里安-史坦威家族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后来为了报答戈特里安家族的知遇之恩,凯沫林把自己的小儿子送进了这家工厂当学徒,这就是今天戈特里安-史坦威公司的总设计师布尔卡特·凯沫林。如今,布尔卡特·凯沫林(以下简称凯沫林)已经成为德国钢琴设计领域举足轻重的领军人物,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凯沫林是著名的DG公司(德意志唱片公司)驻场高级技师,凡是录音需要用到的钢琴,如果未经他手,是不能开录的。
  
钢琴的灵魂是它的声音,声音的灵魂是钢琴设计师。“一位优秀的钢琴设计师除了要具备专业技能和素养之外,忠诚度和感恩的心也非常重要。”凯沫林说,他在中国进行钢琴设计师的培训工作时发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比如一个好的设计师,刚教会他很多技术,下次再来的时候就发现他已经被其他企业高薪挖走了,这样的情况在德国很少发生。造出好钢琴不仅仅要依靠技术,还要用心,“用心造琴”,在凯沫林看来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作为一名钢琴设计师,一架钢琴从设计到建造到出售以后的维护,设计师都要用心投入。”凯沫林称,由于钢琴80%以上都是木材,琴身肯定都会产生一些变化。自己造出的每一台钢琴,在适应了一年四季当地的温度湿度后,无论这台钢琴卖到哪里,他都坚持一定要亲自上门为用户进行一次全琴精细整理和维护。经过这样的整理后,10年左右都能保持精确状态,原则上都不再需要整理了,仅需要一年调律一次就足够了。这次他来中国,半个月内走遍8个城市,亲自上门维护十几台原装戈特里安-史坦威钢琴,就是为了兑现这一承诺。“这是一种热爱、责任与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造出好钢琴。”

从1000到12

钢琴在欧洲经历了30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此期间,钢琴的制造技术是随着音乐文化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凯沫林介绍,在巴洛克年代流行的乐器是古钢琴和管风琴,后来钢琴设计师们也在不断地努力对钢琴进行改进,把古钢琴原本那种清脆的、金属般的声音变得如歌唱般动听,高音像水晶般晶莹透澈、低音厚重圆润深沉。到了18、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钢琴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那时许多钢琴制造者和音乐家都很熟,他们经常在一起开家庭音乐会等小型的Party,演奏家们提出一些建议,很快设计师们就带回工厂进行改进,比如戈特里安-史坦威家族就一直和许多当时很著名的音乐家保持着很好的关系,如克拉拉·舒曼。在这一二百年的时间里,德国的音乐文化空前繁荣,为世界贡献了大量的音乐大师和伟大作品。与此同时,德国的钢琴制造产业也迅速与英国、法国、日本、美国等国的钢琴企业拉开了差距,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
  
“高峰时,德国曾经有1千多家钢琴厂,但后来经历了几波倒闭潮。”凯沫林介绍,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欧洲,人们最大的娱乐就是去听一场音乐会。当时德国有一句很流行的谚语:“我要攒钱买一台钢琴。”但是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唱片和广播开始进入大众的生活,相较昂贵的钢琴,这些价格便宜得多的娱乐方式同样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对于许多家庭来说,购买钢琴也就变得不那么必要了。在这种情况下,德国的钢琴厂迎来了第一波倒闭潮。
  
“二战”以后,电子技术进一步发展,录音和扩音设备的应用更加广泛,听众和使用者对于钢琴声音质量的要求降低了。许多人购买钢琴更多是当作一种投资或者作为一件高档的家具或摆设,人们对于钢琴外观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了对其声音的要求。这种趋势从亚洲、北美回传到了欧洲,于是钢琴厂也迎合这种需求,不再追求高品质的钢琴质量,而在如何降低成本,打价格战方面做文章,于是造成了第二波倒闭潮的到来。
  
“回过头来看,德国的钢琴厂从当年的1千多家到现在仅剩12家,倒闭的那些恰恰是为了追求眼前利益而降低了质量标准,而能够支撑到现在的都是那些能够坚持传统和追求钢琴品质的企业。”凯沫林称。
  
“目前德国仅存的12家钢琴企业组成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钢琴建造协会(Bundes Verband Klavier e.V.)’,也就是平时所说的BVK,是德国钢琴各制造厂家有关制造、贸易的行业联合协会,主要负责德国钢琴制造业内的标准制定、100%德国制造钢琴的检验和认证、防伪打假等范畴的工作。另外,还有一个‘德意志联邦钢琴建造师协会(Bund deutscher Klavierbauer e.V.)’简称BDK,是负责技术性的德国钢琴建造师联合协会,主要负责德国钢琴建造师的技术研发共享、技师培训、调律比赛等范畴的工作。”凯沫林称,两个协会有着完全不同性质的范畴和分工以及义务,都是经由德国政府审批注册和依法成立的行业协会。

一百年前倒闭的企业在中国“复活”

如今,世界钢琴制造的中心来到了中国,中国现在每年的钢琴产量占全世界的80%以上,但其中也出现了许多不负责任的企业打着“德国制造”的旗号去欺骗消费者。
  
“他们会在德国注册一个空壳公司,收购甚至剽窃一些已经倒闭的钢琴品牌。像厦门的一家企业,在德国曼海姆居民区内从中国留学生和五金店主手里租了几十平方的地方作为公司注册地址,对外宣称这是他们的德国总部、德国工厂。还有一家来自上海的公司,把德国某汽车品牌的商标稍作修改就直接用在自己的钢琴上,而宣传品上所谓德国总部和工厂的地址居然都是不存在的。我们德国同行开玩笑说搞不好他们的总部和工厂是设立在火星上。”凯沫林称,还有一部分人会更加用心,比如一家中国企业十几年前用一位德国犹太音乐家的名字在德国注册了一个钢琴牌子,在中国开始生产钢琴。近年又在德国通过拍卖行找个刚倒闭不久的钢琴厂,雇几个工人制造几台钢琴运回中国,而他的其他大部分钢琴都是在中国生产,这样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号称是“德国制造”。“我不明白,中国的职能部门为什么不能管一管?这种做法对德国钢琴企业、中国民族钢琴品牌和消费者都是一种伤害。”
  
凯沫林表示,在德国开工厂制造钢琴成本是很高的,单是聘请钢琴设计师和工人的费用就非常昂贵,所以如果一台售价两三万人民币的钢琴号称是德国制造的,那根本不可能,这个价格在德国连买钢琴腿可能都不够。真正德国制造最便宜的立式钢琴都在10万元人民币左右,三角钢琴都在50万到150万之间。“德国钢琴经过数百年的积淀才达到今天的水平,想仿造没那么容易。”凯沫林说。
  
“消费者在购买钢琴时不要管它说是德国技术还是德国品牌,也不要去看外观,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自己去听。”凯沫林称,懂不懂音乐没关系,如果自己不会弹钢琴可以让店里的导购弹给你听,只要是好钢琴,它的声音一定会打动你。“目前BVK颁发了镭射防伪标签,只有100%德国制造的钢琴才有资格获得这个标签。”凯沫林介绍说,目前德国仅存的12家钢琴厂的品牌和商标在BVK的网站上都可以查到,有中文版在内的8国语言版本,包括有些企业在德国以外的地方生产的二、三线品牌也都会清楚地标注,凡是网站上面没有的品牌,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德国制造钢琴。


0756-2292368 工作日:9:30-20:30
周 六:8:45-20:30
{label:qq}